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林林总总的岁时节令、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、口耳相传、手手相递的技艺绝招……构成的,但它真正的魅力远远超越于表现形式,这里面有一个“产”,在这个“产”里,接力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力、创造力、生存力,可以激发起全民族的情感、骄傲和力量,这个“产”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永远的牵挂。非遗客厅主要展示浙江范围内部分非遗项目产品。民以食为天,嘉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主要的稻作区,稻作文化和饮食文化历史悠久。有关嘉兴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项映薇著的《古禾杂识》。御庄园粽子史创于 1910 年(清宣统二年),由曾做过宫廷御厨的陈立惠先生创立于嘉兴王店清禾坊,凭借着一流的制作工艺在当时很有名气,每天都供不应求,王店的街坊老少都争抢粽子,品尝宫廷味。经过百年的传承,在其后辈的不懈努力下,于 2009 年重新挂牌复业。御庄园粽子最有特色的是它的"宫廷御味"。"宫廷味,御厨造",御庄园粽子融合了"嘉湖细点"的精致和清宫御膳的典雅,先后获得"中国食品管理协会"评定的蒸煮类粽子金奖、粽子创新奖、最受欢迎的粽子品牌等一系列奖项,尤其是鲜肉粽深得各界人士的好评,再现“御庄园”百年老字号、百年工艺传承的老字号品牌魅力!嘉兴灶头画是嘉兴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。民间艺人以灶头为载体,用各种颜料手工绘制在灶壁上的图案,用来装饰、美化灶头,表达农家美好愿望的乡土艺术,又称“灶画”、“灶壁画”。在嘉兴市各县(市、区)中,均有绘制灶头画的传统。几百年来,嘉兴的百姓在灶间演绎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故事,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汉族民风民俗。灶头画色彩鲜艳,画面匀称,布局合理,主题突出,构图饱满,造型夸张,装饰性强。这种由民间泥水匠在灶头砌毕后,信手用颜料绘于灶头上的壁画,赋予了土灶浓郁的生活气息,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浙江汉族民间文化。如今,灶头画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嘉兴灶头画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与深厚的文化积淀。嘉兴灶头画的保护与传承现在面临着较大的困难。近年来,由于嘉兴市农村地区已普遍使用以液化石油气、沼气为燃料的煤气灶、沼气炉,老式柴灶的使用逐渐减少,而灶头画是依附于柴灶而生存的,柴灶不存,灶头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非物质遗产馆面向民众,立足民俗,展示精品,使“非遗”回归大众生活,对促进“非遗”的传承、发展和繁荣颇有助益。